机械-消费多元 技术引领 我国文化消费呈现新趋势
今年以来,有两组关于文化消费的数据常被各大媒体援引。1组是根据相干部门测算,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到1025末,这1数字将到达1.5万亿元;另外1组是根据国际经验,按我国当前人均GDP4000美元测算,文化消费总量应当在5万亿元左右。上述数据或许不能反应文化消费的全貌,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文化消费最近几年来显现飞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08年以来,文化消费越来越活跃,显现出1系列引人注视的新趋势、新动向。 消费需求趋向多元 众多信息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文化精品销售的重要市场。艺术品市场延续升温、世界顶级演艺团体和明星频繁到来等,足以证明我国高端文化消费的能力和潜力。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消费和个性文化消费也蓬勃发展。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假日休闲的重要方式,推动着我国电影产业去年票房总数突破百亿元。文化创意街区在各地出现,街区内的创意小店、小剧院、个性书店等,为年轻1代提供了更加时尚的文化消费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则活跃着超过7000家民营剧团,满足不同地域大众的文化需求。适应家庭式文化旅游潮的兴起,文化休闲游、实景演出、主题公园等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得到长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1步推动和支持了文化消费市场向多元化方向演进。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支援等方式,广大大众可以支付少量费用乃至免费享遭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在需求和供应的相互作用下,人们的消费需求显现越来越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市场细化意味着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但也意味着只有能够找准定位、提供有针对性服务的文化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便捷成为重要考量 除消费愿望,增进消费行动终究实现的还有消费途径。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消费方式常常会被放弃,如果能够提供便捷的消费渠道,则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市场回馈。 电影业在北京的迅速发展就是1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影院建设没有跟上北京城市扩大和时期变化的步伐,由于影院少、服务意识差,加上录像厅和家用VCD机的出现,在休闲时间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为此,北京市出台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影院,根据屏幕数量予以补贴。新影院越来越多,旧影院也改造得越来越舒适、时尚。观众又重新回到了影院棚户区改造后能得到什么好处,年轻人更是把看电影当作交际活动。 剧院的情况也10分类似。如果剧院离家超过1个小时的车程,就很难下决心前往观看。因此,在1些城市中,小剧院应运而生。它们常常场地较小、票价较低,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独特风景。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0年度抽样调查显示,路程方便是读者选择实体书店时,除图书品种丰富程度之外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更大范围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读者选择网上书店购书是由于快速、低廉的送货上门服务。 在网络时期,消费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完成消费行动,要吸引他们走出家门,不但要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要提供快捷便利的消费渠道。 新技术创造新需求 与传统文化消费方式遭到挑战相应,在新技术、新观念推动下,便捷式、家庭式的文化消费成为快速扩大的新兴市场。 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显示,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范围到达1051.7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31.97%。网络音乐整体市场范围到达23亿元,比2009年增长约14.4%。手机出版、网络游戏、电子书等新兴文化消费领域,创造性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 以网络文学为例,盛大文学开启的网络付费阅读模式,打开了1个全新的消费领域,而它的成功则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网络写手的大量出现、网上互动的便利、付费方式的快捷,这1模式不可能变成现实。 除计算机技术,数字交互技术的发展也为居家式文化消费提供了史无前例的选择。点播节目、交水电费、进行远程学习、玩休闲小游戏;;越来越多的新功能被开发出来,电视已成为众多新型文化消费的1个集成平台。与物质消费相比,文化消费属于非刚性需求。很多时候在推动市场拓展方面,供给比需求发挥更大作用。只有产品和服务更多更好、更符合消费习惯,才能唤起消费的愿望。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文化产品不够适销对路是当前文化消费总量偏低的重要缘由之1。他认为,传统文化产品要向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而新兴业态企业大都弱小,需要有关部门为它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为什么拆迁地户口不让迁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文化消费积极性,激活文化消费市场。